欢迎访问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2025年7月12日  星期六  乙巳年四月十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职教动态>>正文
职业教育赋能新质生产力
发表时间:[ 2024年12月25日 16:06 ] 浏览次数:[ ]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既是挑战更是机遇,职业教育应正视自身不足和短板,以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可持续发展为基准,根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产业岗位技术集成化发展需要,提升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智慧化水平。

(一)提升专业适配度:以专业建设转型升级促进生产力要素新质跃升

一是优化专业设置布局,动态调整人才供给结构。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和产业发展需要,建立中央指导、省级统筹的教育与产业发展对话和评估机制、职业人才供需监测预警和评估机制及信息平台,促进专业布局和结构调整与行业产业发展联动,优化专业设置布局,动态调整人才供给结构,及时调整、撤并不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专业,抓紧布局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兴专业。优化招生培养机制,大力推广按专业群、专业大类和专业类招生,课程体系动态优化调整,学生逐级分流培养模式。大力推广中国特色学徒制、现场工程师培养项目。优化1+X证书制度,引导毕业年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和求职意向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获取1+X证书,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能力。同时,主动开展在职职工和待就业群体职业提升工程。积极面向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中分流的富余人员、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等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有关人员面向新兴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再就业。进而建立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配的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促进技能人力资本整体增值跃升,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专业改造升级步伐。坚持产教协同研制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需要的新型大国工匠,更新育人理念,加快专业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升级步伐,校企协同重构基于创新导向的数智化、绿色化课程体系,及时将产业新技术、新标准、新工艺、新模式融入教学内容。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教育变革,不断更新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促进数字场景应用,扩大教学资源供给,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专业教育与创新性劳动教育、职业发展教育和职业精神教育相结合,引导学生厚植工匠精神、劳模精神。

三是突出核心能力培养,造就大批新型大国工匠。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和教材内容充分吸收产业企业技术创新成果,教学过程要充分树立问题意识,将产业企业生产经营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即技术技能的创新过程转化为教学项目和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创新意识和能力。突出数智技能培养,要以新质生产力推动下的数智经济、数智技术、数智职业新需求为基点,重塑以数智技能培养为导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突出绿色技能培养。着眼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绿色经济的现实需求与未来需要,一方面,通过开展多种类型的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节能环保低碳减排等通用绿色技能;另一方面,将绿色技能人才培养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标准、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专业性绿色技能。

(二)提升创新协同度:以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加快生产力要素新质跃升

职业教育应立足新质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产业技术创新要求,加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逐步建立“企业出题、校企共答、市场阅卷”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机制,加快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生产力要素新质跃升。

一是构建聚合化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载体。通过中央—省—市三级联动,建立产教融合实体化法人组织,推进各类产教融合载体实体化建设,促进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落实好“金融+财政+税收+土地+信用”产教融合激励措施,探索成立产教融合基金,以市场手段促进各利益主体主动协同创新,参与方可根据运营效益、占股比例和实际贡献等从中获益,从根本上克服校企异质性、合作空间阻隔性和信息不对称性的不利影响,摆脱“奥尔森困境”。在具体运营管理上,积极探索项目化管理,建立项目“遴选、实施、评价”闭环管理机制,最大程度上规避市场风险,保证项目投资、建设、运营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提升协同创新育人、协同创新服务、协同创新发展的实效。

二是搭建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平台。积极面向高新技术产业和未来产业技术需求,与龙头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参与主体多方人才混编技术创新服务团队为支撑,立足产业技术创新前端共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共性技术研发中心、创新基地等,立足产业技术创新后端共建企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创新创业服务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同时建立以市场化运行为基础的科教融汇机制,明确参与各方责权利。搭建大中小微企业融通、产学研用有机结合、参与主体利益联接的科教融汇协同创新平台,推动人才、技术、项目、成果等创新资源共享共用。服务产业企业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支撑职业学校促进技术创新反哺教学,提升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效形成知识、技术溢出效应和协同创新效应,助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三是深入开展有组织技术创新服务。结合自身实际优势,坚持问题导向,明确主要技术创新服务领域,深入开展有组织技术创新服务。通过面向高新产业未来产业,依托协同创新平台,接续从“从0到1”科学突破,探索“从1到10”的技术突破,协同攻克涉及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助力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共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熟化基地、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等提升技术成熟度,加速“从10到100”的技术市场化进程。通过共建企业技术服务中心,发挥校企院所技术专家队伍优势,针对不同类型企业提供精准技术服务。面向头部企业主要提供工艺改进、技术革新服务,助力其成为行业标准设定、原创技术引领、产业链价值链重构、高端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的“灯塔工厂”;面向中小企业主要提供高新技术孵化应用、生产工艺整体优化、技术改造升级、数字化转型等技术咨询、指导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和以“小巨人”“隐形冠军”“单项冠军”为代表的专精特新企业。

(三)提升师资支撑度:以大国工匠创新之师支撑生产力要素新质跃升

职业教育创新型双师教师队伍应能够弘扬教育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劳模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勇于创新、善于创造、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做立德树人之师、创新创业之师、大国良匠之师和协同创新之师,以育人和服务能力双提升支撑生产力要素新质跃升。一是以教育家精神打造立德树人之师。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以教育家为榜样、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四个相统一”,坚守职业教育师魂,努力做学生的“四有好老师”“四个领路人”和职业教育“大先生”,立志培育数以亿计的技能强国时代新人。二是以企业家精神培养职业教育创新创业之师。企业家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创新进取精神,职业教育作为跨界教育,教师不仅应具有胜任教育场域的核心素养还应具有产业场域的核心素养,要通过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以产业企业视角重新审视创新型工匠人才培养,引导学生立足产业发展提升创新创业素养。三是以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塑造职业教育大国良匠之师。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是淬炼大国工匠的精神源泉,职业教育教师应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以培养新时代大国工匠为己任,坚持知行合一、言传身教,在产业一线磨砺技术技能,做产业企业的技术能手和行家里手,努力成为产业企业“真把式”和教学一线“真双师”。四是以校企人才“双向”流动打造协同创新之师。推动人才由单向流动转向双向流动,依法依规扩大校企人才互聘比例,促进校企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校企共建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实现教师由个体发展到团队发展、由个人创新到协同创新。五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造就数字创新之师。要紧跟教育数字化发展变革态势,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支持教师根据数字经济发展和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加快专业数字化升级改造步伐,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创新。

上一条:建设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 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
下一条:新质生产力:职业教育何为

本站自:2022-11-1起IP访问量次, 当前在线人数0

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规划处 © 2022  版权所有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文林路一号    电话:029-33732568 / 33733411 / 33733403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许可证号:陕ICP备06007066号-1

网站二维码